贝博ballbet体育不是植物的原因,是你自己的原因!!!毕竟,也有很多植友,能把量天尺养到上房揭瓦的高度,能把龟背竹的叶片养到枕头那么大,能把三角梅养到开满一整个阳台。
养植物确实是门技术活,对于农村家庭长大的孩子而言,或许不难。但对于接触大自然比较少,光靠学校那点有限的生物学基础就想大杀四方的新手而言,确实有不不短的路要走。
低手养啥死啥,老桩都能烂成光杆司令;高手啥都能养,几颗种子也能开出花海。这之间的本质差别,除了经验,还有别的些什么呢?
私以为,绿植杀手们的通病,可能出在这么几方面:(以下回答不专门针对题主,只根据本人在知乎植友群内接触到的新手通病做简单总结,供交流)
种植本来就是门技术活!很多植友却理所当然地以为,养植物应该很简单,Excuse Me!。农林牧副渔五业,排在首位的就是“种植业”啊! 想来一定是袁隆平院士让大家吃得太饱了,以为农民伯伯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籽”真的只要两步走?
大自然有多残酷,多看看BBC的纪录片吧!光、温、水、气、肥,虫、病,任何一点都可能要了植物的命。可很多人买绿植回家,对它预期却是:既希望它负责美,又希望不用对它的美负责。
拜托,你以为她是谁,充气娃娃吗! 凭本能就可以上手操作?不同的植物,习性千差万别。都不打算好好研究,连植物的原生环境和基本习性都不稀得了解,不死你家的死谁家的?
哎!“照本宣科”这个成语,简直就是植物们的通用墓志铭。规则是死的,植物却是活的。一盆健康的植物,一定是达成了光、温、水、气、肥、盆、虫、病等要素的“动态平衡”。养护者必须先理解规则背后的原理,才能灵活应用。否则避开一个坑,还有三四五六七八个坑。
举个例子!规则告诉你绣球喜光,所以你把它放阳台,没毛病!可是等夏天一到,强烈的直射光分分钟能让绣球脱水,你却不懂得赶快调整给它遮阴。咦,你看它叶子晒耷拉了,大中午的哐叽一杯凉水浇下去,却不知道巨大的水土温差,是所有植物的大忌。土壤滋滋作响,根系嘎嘣脆地炸裂。
你可能连它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,又去买了下一盆,下下盆。最后你摇摇头,摆摆手,否定三连——这个植物不好养!我家风水不行!花市绝逼有猫腻!
植物不会说话。它不像你家小孩,冷了会哭,饿了会叫。哪怕她的生理状态是“哎呦我的马鸭!水已经淹到我的鼻子尖尖啦,你再浇水我就要嗝屁啦啊~啊~啊~。”它不能说话,它只能默默地~默默地~死给你看。
植物最重要的器官,是根。可根偏偏长在土里。很多时候植物表面看起来好着呢,实际上地下已经烂成了一滩泥。对待这种沉默的烈士,我们只能顺着他们的脾性来,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,想当然地操作。我们得学会跟植物“交流”。交流方式就是“观察”!
缺水的时候,植物叶片会耷拉、新鲜的茎干发皱;缺光的时候,植物会徒长,枝条细软,叶色不健康,老叶发黄一碰就掉;肥多的时候,新芽容易焦枯,叶片凹凸不平整……至于虫害和病害则更加简单,多观察,早发现,胜过太多的后手治疗。
如果你注意留心观察,你可能会发现更多奇妙的乐趣。比如,芋科植物和龟背竹在水分吸收良好的情况下,会出现吐水现象。平时叶尖晶莹的水滴不一定是露水,也可能是植物气孔中排出的多余水分。比如仙人掌的花苞,今天看起来和昨天一模一样,但很可能昨天晚上夜里,它已经悄悄开过了。扑蝇草的小夹子突然合拢,里面竟然封存着一具苍蝇的尸体,谁让这个倒霉的家伙连续两次踩到了夹子内部的毛刺机关?
除了观察植物本身,观察周围环境,观察土壤状况也都非常必要。比如什么时候该浇水,一次浇多少,根本没有标准答案,而应该根据土壤的干湿状况来决定。对于新手而言,浇水前伸出手指头摸一下土面的干湿状况,是基本操作。浇水前后都拎一下盆的重量做比对,为下一次浇水做参考,也是必须的。总而言之,这种“酌情考虑”的事,不会比做中餐复杂吧。
另一个需要避免的极端,则是过于冲动,频繁动手。多观察,少操作,该出手时再出手!这才是养花高手应有的作风。那些心里没数,动不动就手痒的激动型选手,或者八百年也不照看一眼的佛系选手,我谢谢您呐,还是离植物远点儿吧!行善积德不好么!
从地栽到盆栽,从室内到室内,是一场植物的星际移民!每一种植物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能够健康生长,都是亿万年物种大逃杀后筛选出来的结果。而现在,我们剥夺了植物的原生环境,要把他们腾挪到我们人类自己最舒适的地方来养护,这本质上跟人类去外太空生活是一样的道理。所以问题的关键变成了,我们如何制造出一个同样适宜各种植物们生存的小环境。
比如很多人喜欢的栀子花,在南方的酸性土壤中非常强韧。它的根系扎得又深又广,吸水量惊人。南方雨水充足,旱天也有广袤大地深处的水分可做调节,光照也完全足够。但盆栽移到室内之后,根系只能在直径30厘米的盆内绕圈圈,光照、水分、养分如何安排调度?你觉得难,最命苦的其实是它们!只恨自己没有长腿,又不能快速进化。
现在我们就来盘点一下,家养绿植排名最高的几个死因,以及如何少采坑,打进绿植养护“新手村”!
养植物的关键在于养根。花市里5块钱3包的廉价营养土,质量参差不齐,对新手非常不友好。常见的问题包括“吸水性太强、透气性差、营养不均衡、容易生虫”等。一大杯水浇下去,像海绵一样牢牢吸在里面无法排出,根系不透气,更加容易腐烂。劣质营养土适配性太差,很多植物用它来种容易出现黑斑、黄叶、僵苗等现象,本质上都是根系不健康造成的。懂配土的,会在土里加珍珠岩、陶粒,椰糠、石头、沙子去平衡透水性和含氧量,并根据植物的习性灵活调整土壤成分,新手不懂怎么办?最安全的操作是,买品质更好、适配性更高的品牌营养土,那些通常都是搭配过的土壤,专业化生产,安全系数更高。
很多人按照“几周一次”的口令浇水,但随着时间推移,口令会失效,比如植物冬天开始休眠需要控水了,或者夏天蒸发快了需要增加了,又或者植物长大了,水分需求比之前更频繁了,或者从南阳台搬到了北阳台了……
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先确定植物的喜水程度,然后根据土壤的湿度来浇水。大致上,喜干的植物,可以等干透了再浇;喜湿的植物,土壤表面没水气了就可以浇,还有的植物可以常年保持土壤湿润,多肉和沙漠植物则要在休眠季节严格控水,生长季节也要少浇水。具体每种植物的浇水原则,可以自行百度,从少到多依次是“宁干勿湿、干透浇透、干湿交替、见干见湿、宁湿勿干”。
通风真的真的很重要。比如,植物的呼吸作用置换出大量的氧气,但如果空气不流通,植物在小环境范围内无法获取更多二氧化碳,就容易黄叶、被闷坏。不通风环境下,植物容易黄叶,容易滋生病菌和虫害,也容易落灰,抗性差,状态差。水分多的时候,通风可以让水分更快蒸发,室内干燥的时候,通风可以让湿度得到自然调节。关起门来养植物,我只能说,吃枣药丸!
不得不吐槽一下很多头条号、百家号写手,为了流量简直无所不用其极。我给大家随口举几个标题的例子哈: “这种东西家家都有,埋进花盆里,叶子绿得冒油”,“别再花钱买肥料啦,吃完的虾壳扔土里,一周爆盆” ,“用这个东西兑水擦叶子,绿得你妈都不认识!”
但是实际上这些操作,都是老一辈的玩家们一边干农活一边顺手养花研究出来的偏方了,拿出来喂新手?呵呵呵,稍有不慎,立刻翻车不含糊!比如,你知道淘米水发酵到什么程度才算熟了吗?你啤酒兑水擦叶片的时候真会用量杯按比例算吗?你的虾壳鱼肠确定不会引来一堆苍蝇?
所以说啊,老老实实买一包磷酸二氢钾,一包尿素,几十块钱能用到天荒地老你信不信!
简单来说,你人往那一站,能看到明显的影子,那是直射光;没有明显的影子,那就是散射光,再明亮它都是散射光。大太阳的树荫下,就是典型的明亮散射光。
有的植物需要长时间的阳光直射,但有的植物不耐晒,你就得给散射光。散射光也分强弱。不开灯也能看书且毫无视觉压力的,是明亮散射光。否则就是弱散射光。根据植物的光线需求去安排他们位置,其实没那么难。植物本身也会给出明确的信号。缺光的植物容易徒长、黄叶、叶面失去光泽。比如种子长成了豆芽,多肉突然蹿很高,薄荷枝条又细又长,叶子却没几片,都是缺光。而光照过强,则容易让植物有晒斑,叶片耷拉、甚至脱水,叶片干黄。
但是有一点,长时间的直射光暴晒,对大部分植物而言都忌讳的。所以夏天要尽量适当遮阴。以及,隔着玻璃的植物,光照强度不会明显减弱,但紫外线却会明显减弱,需要上色或防止徒长的植物,露养更合适。还有那啥,LED灯可以供植物光合作用,但同样的亮度下,光合作用的效率要比自然光低太多,有条件还是应该适当补充自然光。
你说啥,花盆也能杀死植物?当然!而且很常见。举两个极端的例子。里外都有瓷的花盆,透水性非常差,最容易积水。如果用这样的盆种花,需要少浇水,否则容易涝。火山泥盆是用来种沙漠植物的,透水性比红陶盆还强,如果种绣球、蕨类、栀子等喜水的植物,分分钟脱水,夏天一天浇两次都不够。再比如,蕨类植物根系通常比较浅,用太高、太深的盆,都容易出问题。兰花最怕涝了,最好用紫砂盆或者侧面带孔的盆栽种。底下没有排水孔的花盆,只能用来养少数喜水的植物,种怕涝的植物风险极大。除非对浇水量的把握非常有分寸。
毕竟你家的环境跟大棚,花卉市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,光照啊、湿度啊、通风啊环境大不相同。
还有一部分,是你家里直射光不足,通风不够,盆土长期不干,潮湿厌氧环境,极容易滋生一些细菌。
花买回来第一次浇水,或者换盆之后浇定根水,一定要用多菌灵将土壤杀一遍细菌。
我三四平米的阳台,一盏100W的led灯,便宜的很,能起作用,但是代替不了阳光。
这种基质配比,红枫、月季、甚至多肉、兰花都能养,养什么活什么,亲身试验。
尤其是多肉、兰花、发财树,二十天以上都不用管,就稍微喷点水,土壤监测仪不见红,坚决不浇水。
养死好几盆红枫、月季,血泪的教训,查了很多养花论坛、抖音小妙招,然后亲身试验,得出来的教训。
基本上室内把红枫和月季这种大爷都能伺候好了,那些绿萝、一帆风顺、文竹之类的,轻松拿下不成问题。
泰勒和橙之梦慢慢变绿了。一个是因为气温慢慢变高,叶片中的红色花青素慢慢消失。再就是光照不足的话,变绿是很正常的。温度、光照是影响枫树叶片颜色的最重要因素。
白掌是水培,这两天水干了,我看它叶子没耷拉,也不着急浇水。绿萝刚换了盆,浇了次定根水。
还有一些方法,室内月季红蜘蛛,我试过哒螨灵,烟蒂水,洗洁精加风油精,三天一次交替喷,还用上了石硫合剂,最主要保持室内喷水湿度在70%到80,红蜘蛛成功干掉。不知道具体哪个起作用,还是都起了点作用。
晚上遛弯的时候,经常在桥上看见卖植物的伯伯,5-10块钱就能买一盆,当时觉得花开的好看,即使土壤比较黄也没有在意。
在初春或秋末,温度在15-25度的时候,大部分植物休眠期的时候可以换盆。
如果是旧盆,需要先拿到太阳下面暴晒半天,再喷上1%的水消消毒,免得旧盆的虫卵跟病菌伤害新的植物。
有些已经腐烂的根,正好利用这个机会都剪掉,但不要把旧土都拿水冲掉,最好保留完整的土壤。
把1/3的土先放在盆地,放上根,再覆盖新的土,换盆就完成了。换盆之后浇透一次水,先放在阴凉处几天,等到植物适应了新环境,再正常养护。
西面阳台有西晒,植物的水分蒸发快,不能放喜欢潮湿的植物,比如琴叶榕、滴水观音。
几乎所有来源于热带雨林的植物,比如芭蕉树、龟背竹、天堂鸟,喜欢阳光,但都不能曝晒,最好放在东阳台上。
其实不是,玻璃这种透明的介质,能吸收的阳光很少,大部分阳光还是透光玻璃折射到植物上了。
假如家里只有西阳台,又想养芭蕉树、龟背竹、天堂鸟,可以在窗户上加个纱窗或者百叶窗,不让阳光直射。
喜湿润植物:原产于热带、亚热带雨林植物,比如鸭脚木、散尾葵,对水分的需求量比较大,需要土壤保持微微湿润。
中性植物:君子兰、长寿花、栀子花、盆栽月季以及吊兰、文竹,要见干见湿,浇就要浇透。
植物就像人一样,需要补充各种营养,虽然大大小小有16种要补充的元素,最常见、最有效的还是三大肥料,钾肥、磷肥和氮肥。
施肥多了不要慌,再多浇些水,稀释肥料浓度的同时,让肥料从盆地最下面的孔流出去。
我不做广告,我先吐槽一下前面几个高赞答案、插图又多的那几个:你们是来骗赞的吗?你们是来误导新手的吗?题主问什么了,你们答什么了,养植物,3天就挂了,非要扯什么肥料、品种、微量元素,真是够够的。
第一:如果你们家的植物买回7天之内挂掉,最大的可能性,就是水份(湿度)没把握好,这个取决于你买的植物的品种,是耐湿还是耐旱。打个比方,你买多肉(仙人掌)回去,天天浇水,那必须挂给你看
第二:如果你们家的植物买回3个月内挂掉,最大的可能性,光照没把握好。这个有养花经验的朋友能感觉得出来。比如你买了户外养月季,放在光照不怎么充足的地方;比如你买了耐阴的蕨类和苔藓,放在户外暴晒。
这个是个相对慢性的过程,但是判断缺光的方式就是“徒长”。判断光照过多的方式就是叶片“焦边”、晒伤
第三:温度问题的集中反馈在夏季和冬季。特别是中南部地区冬天没有供暖,很多热带植物抗不过去。然后全国大部分的夏天,植物也有一定几率阵亡。原因是:很多非本土的植物,高温和低温的时候极易进入休眠模式。严重的就是死亡。
但是夏天植物一定记住通风。所以为什么很多植物放开放式阳台,比放室内要好。除了光照原因,就是通风
养植物算是有点难的事情,因为很多人一开始养植物算“入坑”,是要交学费的;
养植物又是很简单的事情,因为植物跟动物一样,也有感受,只是不会叫唤。只要你摸清它的习性,它会比动物好打理的多。
最后,差点忘记一个很重要的事,就是,大部分植物,都是状态最好的时候交到客户手中。
所以,植物状态慢慢“变差”,其实是个悖论,因为生产商一直在跟着客户的审美走,你想要油光发亮的绿萝,他们就拼命施水施肥,甚至往叶片喷亮光剂,没办法,谁叫你喜欢呢?
我去泰国的花市看过,他们的客户比我们更懂植物,因为从花店老板卖的货能看出,他们卖的植物状态都不是最好,但是客户不在意。
这个问题登上排行榜第一实至名归,很多卖家会这样对客户说,很多买家也会这样问。实际上这是一个著名的错误问题,错误答案,因为浇水关系到一些变量,每个人家中的环境都不太一样,不考虑变量,机械地告诉你几天浇一次,是肯定不科学的。
而浇水又是养植物第二件大事(仅次于光照),如果计算养死植物的原因,浇水恐怕还要在光照之上。
真正的浇水法则是“见干见湿”。实际上,任何一个有良心的植物自媒体都会不厌其烦地说这四个字,展开说就是:不干不浇,干透浇透。但真正操作中,就是有很多人忍不住想要给植物浇水或喷水。
干透浇透的原则建立在干湿循环的基础上,干湿循环模拟的是植物原生环境,如果你养的是挺水植物,那根本不涉及到浇水问题,它24小时都在水里。多数陆生植物都要遵循干透浇透的原则(少数例外如空气凤梨则完全不需要浇),只是干透的速度不同。
第一个变量是植物本身。如果你养了风车茉莉、香水阳台之类的密叶开花植物,你会发现盆土干得相当快。如果是秋海棠,长寿,干得就明显要慢很多。
第二个变量是植料,也就是盆土。不同盆土的保水透气性不同,纯的泥炭、椰糠都非常保水,干湿循环很慢,容易闷根,所以实践中我们往往根据植物根系生长特点和需求不同,掺入不同的植料,如珍珠岩,植筋石,鹿沼土等。
第三个变量是空气湿度,简言之,空气越干,盆土越干。如果你喜欢养热带植物,它要求比较高的空气湿度,相对应的,盆土干得就也没那么快。
第四个变量是花器,比较深的花盆,盆土多,植埋深,透气差,就容易积水闷根。比如矮牵牛这种植苗很小、植株很大的植物,它上盆时就需要比较大的盆,但苗却很小,苗-土比很低(并没有这么一个术语,我瞎编的),也就是说苗小土多。这种时候土非常不容易干,如果用的是比较纯的植料如泥炭,就容易闷根。正确的做法是在盆内倒扣一个小盆,再覆土种植,减少用土量,等植株大了再换土时去掉扣盆。
几乎没有什么植物是喜阴的。有人说蘑菇长在地窖里,它是喜阴的,这没错,但蘑菇是真菌,不是植物。真正喜阴的植物,恐怕只有极少数腐生植物和重寄生植物,否则只要它进化出了叶绿体,能够光合作用,它就需要光。养盆栽首先要了解它的原生光照环境,再判断它的光照需求,但基本上只有耐阴,没有喜阴的植物。一般我们讲植物的光照,只有全日照、充足光照、明亮散射光等等说法,不会说它能生长在完全黑暗的洗手间里。
很多植物都是折腾死的。比如一个简单的叶子打蔫的情况,可能是缺水,可能是水大烂根,还可能是冻伤。叶面黑黄斑,可能是日照灼伤,可能是肥害,可能是虫害,这些都需要具体、专业地进行分析,家养植物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宠物,宠物病了你会去找宠物医生,植物病了为什么你就有把握自己浇点水用点药呢?
很多朋友看到植物有些不好,就一顿操作,先浇水,又觉得水大了,拔出来控根,发现根烂了,去土换盆,再挪个地方,很快,植物就死了。其实养植物和养任何宠物一样,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,可能植物很便宜,又不会痛了吱吱叫,你折腾的时候,它也不会表达不舒服,但不弄清楚原因就折腾,是很容易把植物折腾死的。
总结来说,大部分植物都是好养的,你可能经常听说这个海芋不好养,那个绣球很娇气,月季不能在室内养,蕨类北方养不活,这些有的是对的,但不是绝对的,只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,很多朋友都能创造出小小的奇迹。我在北京的家中就养着一大盆各种蕨类,它们是我家里长得最好的植物。光水土气肥,这些话太多人说过了,我只想再重申一件事:原生环境。查一下你买来的植物是什么科什么属,这个科的植物有哪些基本特性,这个属主要分布在哪里,那里的环境是什么样的?光照时间长不长?平均温度高不高?雨水多不多,湿度大不大,空气流通好不好,土壤肥不肥?用这个方法,随便拿起你家的盆植物看看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。最后记住,遇事冷静,别折腾,植物很顽强,很聪明,你不折腾它,它一般都没大事。